【摘要】 新冠疫情正在改变和塑造新的教育生态。面对挑战,所有的教学单位都在探索适合学情的线上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仅是疫情危机下的无奈选择,更是信息化时代满足现代人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需求的尝试,并且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程度实现传播甚至普及成为可能。老年大学如何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探索出符合老年教育特点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模式,是笔者所在单位江阴老年大学正在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契机 老年大学 线上线下融合
2020年至今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界带来了一次极大的挑战,中国也经历了一场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可以说,教育进入了 “后疫情时代”。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李政涛更认为,“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 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即‘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面对这样的疫情危机与教育变革趋势,近两年来,多地的老年大学为了满足学员的需求,已经在线上教育这个领域迈开了步伐。如何设计有效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既需要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学习,更需要结合老年学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进行切实的实践探索,找寻到一条“后疫情时代”下适合老年教育的创新之路。
对于老年大学如何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首先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厘清思路,这是设计有效的融合教学的前提。
一、解读“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模式
线上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依托网络平台,把线下的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设计后迁移到线上开展教学。其优点在于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学员规模的限制,便于传播教育资源。欠缺之处在于课堂的交互性不足。而线下教学就是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优点在于互动交流性以及即时反馈性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性开展,但欠缺之处是后疫情时代这一现实教学空间被打破后的教学无从实施的尴尬处境。
那么,有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融合以上两种教学的优势呢?有,且也已经在教育领域展开了实践,即线上线下融合课程。所谓“线上线下融合”,其本意就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具体来说,授课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规划线上与线下内容的安排。线上的教学目标是完成基本知识的讲授,线下的教学目标则是诊断与辅导。通常我们知识要点、实操要领等作为线上内容以一节节微课的形式(录播)上架,形成课程的资源库(可以利用某个平台),便于教学资源的反复利用。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资源。线下,教师通过对学员自学情况进行诊断和辅导,夯实教学效果。这个教学模式实际上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在特定情况下(疫情期间),线下教学环节也可以转移至线上,基于某个平台、某个社群得以实现。 在这方面,加拿大学者Terry Anderson提出的“等效交互理论”认为:在线上教学活动的三种主要交互形式(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内容)中,只要其中的某一种交互处于高水平,其它两种形式的交互即使水平较低,甚至不存在,都足以产生深度、有意义的学习,而且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一专家的观点对于教师如何将线下教学环节迁移至线上开展,充分体现学习的交互性,也是有启发的。
综上,所谓课程融合,既可以是线上微课自学与线下课教师诊断辅导的融合,也可以是线上微课自学与课后线上学习社区(同样满足交互性)的融合。这样的融合性课程,对于当下此起彼伏的疫情态势所造成的的教育困境而言,也是一条确保教学正常实施的路径。
二、针对老年群体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之可能性分析
老年大学是否可以很好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那么,这个学员群体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学员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但不乏学习渴望。学员年龄层次比较大,信息化的水平要低于年轻人,对于线上教学的接受度要低于其他学员群体。教学方式转变带来的技术难度,确实会让一部分人心生畏惧,放弃学习。但与此同时,老年人对于融入信息化时代不乏渴望,他们的信息化技能也在逐步提高,新的教学模式也会激发新时代老人的参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所以,选择相对简单易上手的平台,降低技术壁垒,可能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教学转变。
(二)老年学员的学习自主意识比较强。老年人求学意识完全是自动自发的,所以比较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线下辅导诊断环节若能够充分给与学员指导、鼓励,那么学员的线上自学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三)老年学员的求学需求不是单一的。除了学习追求自我成长的需要,老年人还有人际交往的需要、自我被认可的需求。线上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但是时间久了容易导致倦怠。而高质量的线下师生交互环节,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粘性,也满足学员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自学的成果能够得到教师和学员的赞许,也是对自我的认可。网络时代,这种学员成果展示的空间更大,例如“云上作品展、个人秀”等方式。教师运用好线上线下的融合衔接,可以同时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对于教师而言,有较高的要求。
综上,老年大学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固然有一定难度,来自于学员学习模式转变带来的不适应,以及对于教师教学转变所提出的挑战。某种程度而言,对后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对其培训来更新教育理念。但是总体而言,教学双方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还是有很大探索和实践的空间的。
三、江阴老年大学如何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增强线上线下的融合性
2022年3月,江阴市老年大学由于疫情中止了线下教学,转而启动了全面线上教学。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70多位教师采用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完成了3200多节线上教学,进行了学校第一轮的线上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也进一步深化了对线上教学的思考。
(一)通过督导和反馈,筛选出适合线上教学的课程。
通过学员反馈、督导听课评议,可以初步了解每门线下课程转变为线上课程后所显现的教学效果。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但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技能技艺类学习和语言欣赏类。
第一类语言欣赏类。这一类课程转变为线上形式在操作中相对比较简单。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感染力、亲和力以及课件制作的美感,充分运用丰富的课件资源(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符合老年人的认知特点。例如文史外语系的旅游文化课程,课程内容本身决定了视觉呈现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和课后社群的情感互动交流,让线上课程效果不逊色于线下;诗词欣赏课程,文学授课教师本身语言的美感是加分项,学员独自居家静静赏看品味,不失为一种美好的享受。第二类为技能技艺类。这类课程以教师的示范演示为教学首要环节。面对面观看的现场感带来更强的真切性,例如舞蹈、拳操、乐器、书画、手机操作、烹饪等课程,教学是在教师的示范与学员的模仿中推进的,学员掌握情况的即刻反馈成为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的基础。然而,在这轮线上教学实践中,让笔者所在的老年大学更新了原有认知。器乐和书画课程成为本轮线上教学的亮点。原因在于镜头的放大让细节、步骤更加清晰呈现,使得学员不受线下课教室空间位置的局限,观看更加明了。而相反的,部分课程在实践中遭遇。例如太极拳,因动作的示范需要多个角度切换,学习的效果与动作是否到位关联性比较大,得不到即时的纠正和改进,使学员产生学习瓶颈,学习进程受阻。所以,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线上教学实施的可能性和实效性。实践出真知,从教学实践中筛选出适合老年人线上教学的课程是第一步。
(二)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设计进一步优化课程,使之常态化。
融合意味着不是简单地把已经筛选出的适合线上教学的课程迁移到线上,而是重新整合课程内容,进行线上线下内容合理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深入思考是如何让学习活动的设计更高效、更吸引学员,同时尽量减少学员线上学习的认知负荷。这需要教师前期周全考虑,更需要不断实践和摸索。
为什么要将进行融合性设计的优质课程逐渐纳入到教学常态化的一部分呢?因为融合课程可以让课程更加高效,这一高效性体现在:
首先,可以使教育资源突破地域界限,以江阴老年大学为例,优质资源集中在市区,乡镇老年人目前还无法共享资源。通过线上模式将优质资源下沉,实现传播和普及。但是前提是教师需要培训乡镇线下辅导教师,以双师的形式来完成线上线下融合。这种方式可以服务乡镇很多个班的教学。教师联动协作,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辐射,学习社区的共享。
其次,可以节约教学单位的硬件资源,例如教室。学员不必每一节课都到教室学习,线上小微课采用自学,线下课才需要集中交流。这就使得现有的硬件资源可以得到更大开发。
再次,在疫情下,减少大面积的学员聚集流动,这一教学模式也符合当下疫情的需要。
(三)关于利用网络现有资源来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思考
网络时代,丰富而海量的资源可以说取之不竭,教育资源同样也是。对于想要学习并且懂得搜寻筛选信息的学员来说,网络本身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线上微课部分是不是都需要凭一己之力来开发呢?网络时代带来的利好之一就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何借力于优质的资源,还需要思考和探索。如前文所述,线上线下融合某种程度是教师之间的协作联动,线上授课老师和线下辅导老师可以不是同一个人,可以不在同一个地域,即所谓双师教学。那么,线上微课的制作任务也可以转化为联结优质的现有资源,这样既节省了教育成本,也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让学员接触更优质的资源。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理念的挑战。
结语:综上所述,时代在变,教育也要应时而变。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江阴老年大学以此为契机所做的线上教育尝试,在之后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可能会为开辟老年教育新路径提供一个思路和方向。